4月16日,“重庆经济人物新发现”主题宣传活动成果正式发布,覆盖智能网联汽车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数字经济、高端机械制造、科技金融等多个关键产业领域。其中,重庆机电智能制造有限公司(简称智能制造)党支部书记、董事长刘俊荣获“重庆经济年度创新人物”称号。 在智能制造的厂区内,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,与自主研发的络钉工业互联网平台协同作业,正悄然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变革。站在智能化生产线旁,从一名技术工程师蜕变成企业“掌舵人”的刘俊深知,这一切背后凝聚的是无数次“乘风破浪”。
从技术研发到企业管理的跨越
“技术的本质是服务,技术实现只是价值传递的媒介。”刘俊认为,智能制造的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,而在于如何让技术成为产品迭代的加速器。要实现长远的发展,只有将技术与商业结合,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。
2019年,机电智能制造在技术创新上迎来重大突破——一条基于云边协同的柔性智能生产线成功研发。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生产线在面对多品种、小批量生产时的困境,也大大提高了生产线的灵活性与适应性。
“我们首次启动柔性智能生产线时,行业的壁垒被打破了。”刘俊回忆道。
随着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发展,传统企业的成长愈发依赖于新技术的支持。为了帮助更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,刘俊带领团队深入研发,推出服务企业的重要成果——络钉工业互联网平台。
“这项技术开创了SaaS化、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,帮助了许多传统企业实现了从机械化、自动化到数字化的跨越。”刘俊认为,技术提升了企业内部的生产力,也让公司在数字经济时代占得先机。
工程现场
“1+N”产业战略打造核心竞争力
站在车间里,看到一台台机器精准而快速地完成任务,刘俊不禁感慨:“这是我们多年坚持创新的成果。”
勇于突破常规思维,带领企业走在时代前列,刘俊并未止步于此。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基。在他的主导下,智能制造参与了《GB/T 44860-2024面向工业应用的边缘计算应用指南》等六项国家标准的制定。
“能够得到这些成果离不开团队的每一个人,大家在项目攻坚时期,坚持电话不关机、电脑不离身,哪怕凌晨时分电话一响,也立马投入工作。”刘俊说,这些行业标准作为行业发展的“通用语言”,也是推动行业规范化、成熟化的核心杠杆,对建立与消费者的信任基石,优化市场生态,牵引创新方向,突破贸易壁垒都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当前,以人工智能、移动通信、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,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广泛渗透、深度融合。
围绕重庆市“33618”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“416”科技创新布局,公司正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电子产品制造业务为“基本盘”,借助重庆机电集团旗下企业“离散型制造”的特点,找准行业重点、难点进行突破,形成“易实施、可复制、效果佳”的特色解决方案。
紧跟时代步伐,除自研高端智能装备(产品)外,智能制造还有“妙招”:瞄准工业互联网、能源管控、氢能源相关产业、3D打印、激光加工等智能服务,让公司实现“1+N”产业布局,打造核心竞争力,开辟新的增长点。
工程现场
人才战略与产业布局双轮驱动
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,面对大数据、AI等技术挑战,培育人才的效能提升至关重要。
据了解,智能制造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,现为高新技术企业、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、重庆市重点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、重庆市创新示范企业、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、拥有“重庆英才· 创新创业团队”和“重庆英才· 优秀科学家”。
“通过‘平台聚才、生态留才、场景用才’的人才战略,吸引了一大批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精英。”刘俊表示。
与许多企业家不同,刘俊并不把目光仅放在企业的外部竞争,而是注重团队的凝聚力与实干精神培养。“实干家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能够将战略蓝图转化为行动,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。”刘俊说。
这份实干精神也在企业落地生根,在他的带领下,公司每一项技术突破、每一项产品研发,都是团队成员们日复一日、不断创新的结果。
“智能制造正在重塑工业的基因,迎来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,我们是见证者,也是定义者,公司将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平台上‘借势成长,生生不息’”刘俊说。
重庆机电控股(集团)公司
地址:重庆市两江新区黄山大道中段60号 邮编:401123 电话:023-63075670 传真:023-63075679 邮箱:office@cme-cq.com
2014-2015 © 重庆机电控股(集团)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12001980号-1
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2284号
技术支持:中国政企网